写作|熔炉

写作 07-04 1182

文|张刚

在济南燕子山小区一座不起眼的老式居民楼里,住着70多岁的劳模贾广顺。如果走在大街上,他那朴素的衣着很难让人将他和劳模的身份联系起来。

贾广顺的家并不宽敞,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十几年前的台历,有一张印着他获奖时的半身照,还有一段他自己写的座右铭:“人活在世上,可以不轰轰烈烈,但不能没有目标;当不了科学家,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,真诚做人,用心做事是我的原则。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,改善他们的作业环境,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和追求。”

如果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,一位身高一米八的20岁农村小伙,正是典型的山东汉子形象!贾广顺被招工进入黄台铁矿,从事掘进运输工作,主要任务便是在井下将矿车推至井口。在井下推了一年多矿车后,他升到井上,进入井口运输队,一干就是十多年。

1982年,黄台铁矿停产,工人被并到济钢。那一年,贾广顺32岁,被重新分配到炼钢炉前,当了一名炼钢工,这一干就是整整三十年。

炉前工,首要一条就是身体要好,要身高体壮的。进济钢时的贾广顺,正是三十多岁的壮汉,有的是体力。刚进厂,被老工人们领到炼钢炉前,让他们看看炼钢炉长什么样。贾广顺正好被分配到350立方米的“大炉子”前,有四五十米高,炉火熊熊,到处冒火冒烟。即便是身高体壮的贾广顺第一次跟高炉工长上炉顶处理漏斗篷料,腿也打软,感觉炉子在晃。

“这炉子有炉箅子吗?”贾广顺问最早进厂的老工人。在他的印象中,咱们家里的炉子烧炭,都有个炉箅子是吧?结果老师傅们都笑,一看是真不懂啊。这些老师傅就带着他学。老师傅经验丰富,手把手地教。

如果没有见过炼钢炉,没有干过炉前工,那些炼钢的专业术语从他嘴里说出来,大家听得一头雾水。“甚至有些学过理论知识的,刚到炉前也是蒙。”贾广顺说着,顺手从餐桌底下提起一个大暖瓶,比划着当作一座高炉,详细地给我讲解它的结构、炼钢技巧、故障处理的原理、安全防范技术要点。

嗨,还别说,这些复杂的专业名词,在他通俗易懂的解说下,就没那么深奥了。

“在钢铁行业里,炉前工是数得着的最苦、最累、最脏的活儿。”这句话,在后来和其他钢铁工人接触时,都会听到;在和济钢的一些领导交谈时,也得到了印证:干炉前,要身体好,就要像贾广顺这样的,身体结实,还能吃苦。

怎么个苦法?

炉前的工作环境极其酷热,上千度高温的钢水近在咫尺,它能不热吗?铁屑溅落脚面烫起水泡是家常便饭,那时候炉前工的皮鞋损耗得特别快。一领到新鞋,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上料输送带,剪一块废旧皮带给鞋轧掌。为了方便,每个班组都备有修鞋工具,专门用来给鞋底轧掌。

汗水哗哗地流!工作服是那种老帆布的,汗渍把衣服都结成硬板了。出完铁回到屋里,工作服一脱,往地上一放就能立住!炉前工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工作服洗了晾上,第二天早上再穿上干活。这就很苦吧?听济钢建厂初期的老师傅们讲,他们早年的条件更苦——最早干这行叫“沙池子工”,那才叫艰苦。

苦归苦,最关键的还是生产安全。有一次紧急处理一个炉子的故障,连续熬了三天三夜,贾广顺也不幸被严重烧伤。说着,他侧过身,指着自己的耳朵:“看,这就是烧伤的。”果然,这只耳朵的形状和颜色明显与另一只不同。接着,他挽起裤管,小腿直至半边腰腹赫然布满斑斑点点的烫伤疤痕。那火正好冲他过来,幸亏反应快,一扭脸火就擦耳朵过去了。等跑出操作室,就感觉腿怎么这么烫,一扒衣裳,泡已经全起来了……

徒弟推着他上医院,看着师父的伤势,徒弟都不忍直视!

那真钻心地疼啊!在医院住了20来天,厂长去看望他,说要报工伤。贾广顺摆摆手,说,报什么工伤?别报了!皮肉之苦,算了算了。

贾广顺是从炉前一步步干起来的,副班长、炉前技师、后来又干到总技师。

正是对苦和累、对安全有着切肤之痛,干总技师后,贾广顺就一直琢磨,怎样让岗位工人轻快点、安全点,工作环境干净点、舒服点。他一直围绕这三个方面,动心思、搞改革、搞发明。

这其中,最让他自豪的一项,就是通过技术发明让炉前工永远告别了抡大锤。此前,炉前工在渣口除渣时,有时渣口打不开,炉前工只能扶着钎子、抡着大锤敲。他们形象地比喻说,打渣口“老婆孩子齐上阵”,就是值班工长、正副工长,甚至炉前的看水工都来帮着打。抡起大锤,“叮当!叮当!”万一抡偏,一下子就砸腿上砸胳膊上了,所以真是又危险又累。

怎么想办法改改它?贾广顺就上渣口盯着,总想把这个技术难题给解决了。最后他从炉上引来高压风,利用压力冲开渣口。这个解决方案说起来简单,但当时他们在炉前调试了几天几夜。当试验成功后,一位干了二十多年、抡了二十多年大锤的放渣工,向他竖起了大拇指:他们再不用抡大铁锤了!从那以后炉前工永远丢掉了大铁锤!那时候他心里高兴啊,比领导表扬都高兴!

当时有一批新工人是从沂南招来的代培工,其中有“半路出家”的,不明白操作流程,烧得背上起麻点子。这还了得!文化程度不高的贾广顺,经过琢磨,编写了一本小册子:《炉前岗位生产操作事故案例分析》。他临时把工人的4班倒改为3班倒,抽出一个班参加岗位轮训,一个班一个班地培训,给工人讲炉前操作规范。一个工人身后就是一个家庭,安全责任大于天!所以贾广顺连走路都改变了习惯,走得稳稳的,随时观察四面八方的情况。

从32岁正值青壮年,直至62岁退休,从黄台铁矿到济钢,贾广顺始终坚守炉前岗位,一干就是整整30年。

“干了30年,自己付出了,也给企业创造了效益。没白干,给了我这么多荣誉。”

厂里领导说:“老贾是集多种荣誉于一身。”

贾广顺,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高炉炉前总技师高级技师。先后获得济南市十佳职工、山东省十佳职工、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、山东省首席技师、山东省劳模、五一劳动奖章、中华第八届技能大奖。 

责任编辑:车向平

AI小壹

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,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~

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
进入小程序
我要报料
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