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面膜里的黄色不明物究竟啥啥?”消费者边女士的维权之路,折射出美妆行业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。
近日,济南市民边女士陷入了一场与面膜的“拉锯战”。今年6月,她在电商平台直播间花费621.3元购买了可复美透明质酸钠水润贴面膜,期待获得补水保湿的护肤效果。
在使用过程中,她却惊讶地发现部分面膜上出现了不明“黄色污物”。
(消费者供图)
“我用了这么多,会不会对我的皮肤造成损伤?”边女士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,“别说是面膜的作用了,就是别损伤皮肤就行。”当她联系品牌方巨子生物时,得到的解决方案却让她更加不安。
面对面膜上的黄色污物,边女士首先联系了可复美品牌方。客服人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:一是将未使用的产品寄回,按剩余数量退款;二是将有问题的面膜寄回,由 “相关部门”核定问题。
(消费者供图)
边女士拒绝了这两个方案。“我拒绝寄回未使用产品,因为品牌方只答应退还未使用部分的钱款。”她对记者解释,“更让我担心的是,他们要求寄回问题面膜说要找‘相关部门’检测,却拒绝提供具体部门名称。我害怕证据被销毁。”
在多次沟通中,客服人员称这些黄色物质是生产过程中的 “纤维结”,并让边女士“放心”。
“如果真是纤维结,为什么不在包装上标注说明?”边女士反问道。她随后提出两个解决方案:要么退还整单金额621.3元,要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赔偿,但均遭客服拒绝。
记者就此事联系巨子生物公司(全称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)后,客服人员虽然再次联系了边女士给到上述回应,但未向记者作出任何正式回应。
这并非巨子生物近期首次面临产品质疑。就在上个月,该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,配发检测数据,回应可复美配方涉嫌造假质疑。
巨子生物在声明中坚称,可复美相关产品中真实添加了重组胶原蛋白成分,不存在网传的“虚假宣传、误导消费者”行为。其还特别说明,自今年4月16日起,可复美胶原棒2.0已开始迭代上新,各渠道的1.0版本因售罄陆续下架,并非网传的“悄悄下架”。
可复美近期深陷多起质量争议。据媒体报道,今年4月,陕西西安消费者秦女士(化名)反映,她在使用“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修复敷料(G型)”后,脸部出现发硬肿胀现象,被医生诊断为“皮下组织诊断性影像异常”。秦女士将产品送检后,发现其中含有未备案的 “表皮生长因子(EGF)” 及“吐温-80”。
巨子生物成立于2000年,2022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。巨子生物旗下拥有可复美、可丽金、司预、可复平、可痕等多个品牌,其中可复美与可丽金为主要产品。根据天眼查信息,该企业注册资本68752.179万人民币,实缴资本同样为68752.179万人民币,是陕西省同行中的佼佼者。
财报显示,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同比增长57.2%至55.39亿元,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2.1%至20.62亿元。其中,可复美品牌营收占比高达82%,该品牌营收同比增长62.9%至45.42亿元。
然而,这家表面光鲜的企业存在严重隐患。巨子生物在研发投入上明显不足,财报显示,巨子生物2024年的研发费用率为1.9%,2023年的研发费用率是2.1%,而锦波生物、华熙生物、贝泰妮2023年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0.89%、6.8%、6.07%。
截至发稿,边女士家中仍存放着剩余的4盒加3片“问题”面膜,作为维权的证据。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