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唐学钰
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立足千年古镇文脉与黄河故道生态资源,以文化书院建设为核心载体,紧扣“文化传承、生态治理、乡风文明”主线,创新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路径。通过阵地筑基、活动赋能、治理融合、文旅共生四大工程,推动非遗活化、家风浸润、生态实践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展,构建全龄参与、全域覆盖的乡村文化振兴新格局。
阵地筑基,搭建“一核+多点”文化共享新平台
以文化书院为核心,联动多元文化空间构建“一核多点”服务网络,将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,形成“阵地联建、资源联享”的文化供给模式。
文化书院打造全龄共享空间。以文化书院为枢纽,整合文庙、吕才纪念馆、乡村记忆馆等资源,建设“15分钟文化生活圈”。书院设立京剧协会活动专区,为群众提供常态化排练场所,年均组织戏曲排练200余场次,成为群众文化休闲的核心阵地。联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,推出“月月有主题、周周有活动”服务清单,覆盖非遗体验、科普教育、生态实践等多元需求。
主题阵地推动全民文化浸润。家风文化阵地:依托王懋德纪念馆,提炼“清正爱民”“俭以养德”家风内涵,制定现代邻里公约,举办“家训诵读会”“家风故事会”50余场,惠及群众1.2万人次。戏曲文化阵地:京剧协会牵头成立镇级文明迎亲队,创排《京剧说新风》《移风易俗三句半》等原创剧目,将婚俗改革、勤俭节约等主题融入传统戏曲,巡演30余场,覆盖群众8000余人次。生态教育阵地: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展厅,通过“一棵树几代人”治沙故事展陈,年接待参观者1.5万人次。
服务赋能,培育“传统+现代”文明实践新模式
将非遗艺术、生态思想融入文明实践,通过非遗传承焕发文化生命力,以生态教育培育绿色发展观,构建全龄共享的文明实践体系,推动文明新风从文化浸润到行动自觉转化。
非遗活化激发文化活力。开设剪纸、木刻版画、尺八演奏等非遗培训8期,创作移风易俗主题窗花、年画50余件,惠及学员600余人。创新“戏曲+新风尚”传播形式,以山东快书《曲艺说唱移风易俗》、现代戏《说新风》等作品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艺术,让文明理念“入耳更入心”。
生态实践培育绿色理念。开展“守护黄河故道”研学活动,组织中小学生参与森林保护、土壤改良实践,种植防风固沙林木5000余株。打造“生态小课堂”,通过体验苗木嫁接和滴灌技术、在校内开辟中草药种植基地等互动教学方式,年均开展生态科普活动40场,惠及青少年3000余人次,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从“灌输”到“体验”的转变。
全龄参与传承文明薪火。针对青少年群体,创新“少年远足悟家风”行动,组织学生开展“走千年古道、听尺八古韵、学家风古训”沉浸式研学。针对老年群体,在“幸福食堂”创新“爱心陪餐+家风微课堂”模式,服务老人超7000人次,让孝道文化在代际互动中传承。
治理融合,构建“文化+治理”以文化人新格局
搭建多元服务平台,将民俗传承融入文明实践,推动群众从文化受益者向治理参与者转变,构建文化引领、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。
志愿服务升级凝聚治理合力。统筹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群团组织、学校等资源,打造“书院搭台、部门联动”服务矩阵。设立“书院体验日”,结合民俗大集开展移风易俗宣传、技能培训48场,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。文明迎亲队化身“流动宣传队”,通过戏曲巡演、快板说唱等形式,持续推动婚丧简办新规普及。
调解积分并举共育文明新风。建设综治中心,以“千名代表听民声”机制收集民意,创编二十四节气主题广场舞,举办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“乡村光荣榜”评选活动,征集家风格言打造“家风家训墙”。建立“积分超市”,将参与文化活动、践行文明公约纳入积分体系,激发群众自治热情。
文旅共生,打造“保护+活化”文旅融合新样板
通过活化遗产、深耕生态、创新IP三维联动,形成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的融合发展模式,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。
活化历史遗迹推进文旅升级。立足特色、找准定位,持续做好古建筑保护和利用两篇文章,以“留住乡愁记忆,活化历史遗迹”为主线,建成民俗一条街、乡村记忆馆、王懋德纪念馆、吕才纪念馆,复建拱辰门,修葺吕才墓,提升吕庄村道路景观等系列工程,将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,进一步提升精品文化旅游路线,提高清平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,让“沉睡”的古建筑“活”起来。
开发特色项目助力生态共富。开发“文化书院—生态展厅—共富工坊”研学链条,建设“地瓜小院”等主题院落,打造“古镇林海 画乡鲤都”精品路线,开设“治沙精神”“非遗传承”等5类课程,推出林果采摘游、非遗手作体验等10个特色项目,游客可参与炒花生、烤地瓜等农事活动,年承接研学团队50批次、游客超2万人次,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00万元。
打造文化IP提升品牌价值。创新推出“花生贝贝”“西瓜娃娃”“薯宝宝”等地域文化IP,以特色农产品为原型设计卡通形象,开发文创周边产品20余类,形成“农耕文化+品牌经济”融合发展的文旅名片。结合黄河大集设立品牌展销专区,通过“线上直播带货+线下研学体验”等方式推广地域标识,年带动花生、地瓜等农产品销售增长40%,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。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暂无评论